1 初步调查
检测前对各中小学校内各建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包括房屋的基本概况、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情况、使用历史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如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施工验收资料,画出各建筑的总平面分布图。
2 场地及地基基础
2.1 场地
苏北徐州等地区多山,对中小学校建筑场地位于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丘、边坡等不利地段时,应对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等进行评估。
2.2 地基基础
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与其建成时间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时,其上部结构必然会有明显的反应,苏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大多建成时间较长,无地勘报告,故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检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地基基础有无严重静载缺陷。
3 建筑物结构受力体系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大开间、大窗洞,抗震墙数量少,平面布置过于空旷,使得承重墙分担荷载很不均匀,部分房屋采用长宽比超限的条型以及L型、Y型或T型等不利于抗震的平面形式。汶川地震中有许多教学楼由于结构形式不合理而发生倒塌的震害情况已给我们警示,在苏北地区中小学校舍鉴定中应对房屋的结构体系重点检测。
4.1 砌体-木屋架结构
苏北农村地区有许多中小学校建筑采用此结构形式,该类建筑由于木屋顶整体性差,缺乏足够的刚度,地震力无法沿水平方向传递,致使承重墙、屋架发生坠落、垮塌。故鉴定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木屋架、屋盖的质量和连接、墙体与木屋架的连接情况。
4.2 多层砖砌体结构
“5.12”四川汶川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上世纪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次地震震害都表明,砖混结构中抗震措施及连接构造对于结构在地震中保持整体性,避免发生整体倒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加预制楼板结构。部分砌体结构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或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中预制楼板与墙体只是简单的浮搭在一起,并没有按要求将拉结筋焊接起来,预制板上也无配筋混凝土叠合层。对此类建筑鉴定过程中应重点从墙体的平面布置、圈梁、构造柱的设置、截面尺寸及配筋、房屋的楼盖、屋盖与墙体的连接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
4.3 框架结构
四川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显示,柱端先出现塑性铰、柱端剪切破坏、节点区破坏等现象比较常见,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震损明显,部分结构构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学校建筑中框架结构应着重调查结构型式、截面尺寸、框架柱的轴压比、边角柱的配筋率、箍筋(尤其是加密区及节点处)配置及填充墙、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